按照团中央、团省委加强外出务工青年团建工作的要求,团市委顺应青年聚集和分布方式的变化,敢为人先,迎难而上,于5月28日在浙江率先建立我省首个市级驻外团工委。6月,又集中在广东建立了3个市级驻外团工委、4个县级驻外团工委、2个团总支、7个团支部。在驻外团工组织建设工作中,团市委始终按照“敢、新、快”三字方针,大力推进该项工作。
一、“敢”于碰硬,迎难而上,突出重点
驻外团工委工作没有模板可照,没有经验可鉴。而且距务工流入地较远,不能经常性、长期性赴青年务工地与当地团组织沟通接洽。团市委两次召开基层组织团建座谈会,重点研究农民工驻外团工委试点工作。就此项工作存在的困难、工作的难点、将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最后,确定了团市委对此项工作的总体要求:一是要敢于碰硬。驻外团工委工作必须碰;二是突出重点。首先在浙江且建驻外团工委,而且市县两级都必须建,必须建好;三是统筹兼顾。依托外出务工老乡会、驻外党组织、驻外劳务办以及我市驻外商会等机构积极筹备建立驻外团工委;四是比学赶超。将此项工作作为各县区团建重点工作年终考核的依据。
二、创“新”思维,另辟蹊径,依托学校建驻外团工委
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来自农村,且毕业后会被统一分配到沿海城市就业,在他们离校前先将驻外团工委的机构搭建起来,过去后直接投入运行。于是团市委召集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元市职业高级中学和四川省核工业工程学院召开试点工作座谈会。最终确定四川省核工业工程学院为我市首个农民工驻外团工委试点实施单位,在学院即将毕业奔赴浙江省海盐县秦山核电站的150名农村青年中建立第一个驻外团工委。
三、果断决策,“快”速出击,重心前移
本着“先建立,再逐步完善”的工作思路,广元团市委迅速决策,做好四项“提前工作”:提前找青年,提前凝聚了四川省核工业工程学院即将毕业到浙江海盐参加工作的150名农村青年;提前建组织,5月21日,广元市团市委驻海盐县团工委成立,解决了驻外团工委组织构架的问题;提前搭班子,150名外出务工农村青年毕业生选出了30名团代表,并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在30名团代表中选出了9名委员并最终竞选出1名书记、一名副书记,分别是李雅丹、马建瑞,解决了驻外团工委班子的问题;提前配设施,广元团市委为驻海盐县团工委配备了一万元的工作经费,团省委农工部也下拨了2000元奖金作为工作经费,并赠送了团旗、团徽、团章、团员证等团品。团市委还积极与海盐团县委协调,在海盐县青少年宫配备了一间办公室和一套办公设备供驻外团工委永久免费使用,解决了驻外团工委办公场所和经费的问题。
团市委将进一步探索新的工作机制,逐步在广元外出务工集中的广东、浙江等地建立驻外团工委,并努力探索驻外团工委的长效机制,继续着力解决好六个方面的问题。
1、青年哪里找?
第一是通过当地团组织、当地新居民局(沿海城市专门针对外出务工者建立的劳务管理部门)找;第二是通过广元市驻外劳务办等派出机构找;第三是通过外出务工地方商会和老乡会找;第四是通过致外出务工青年的一封信(在当地媒体宣传)、务工青年流出地乡镇团组织利用返乡期等宣传方式,大力宣传驻外团工委工作,让青年主动来找。在驻海盐团工委成立的第三天,在嘉兴市创业的广元苍溪县青年陈雄从《南湖晚报》上得知这一消息后,他打来电话,咨询驻外团工委的活动开展相关信息。
2、团干怎么选?
驻外团工委的团干部必须配齐选强。驻外团工委书记必须有上进心,有团的工作激情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拉郎配”的团干部注定是要失败的。在广东建设的团工委干部均是驻外招商分局干部、驻外劳务办干部、川籍企业家和农民工青年骨干。
3、组织如何建?
在驻外团工委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外出务工青年较集中的沿海城市企业中,国有企业已建有组织完善的团组织,这些企业的团组织不希望驻外团工委的工作职能与之重复,他们担心管理重复会造成青年员工的管理问题,因此不愿意支持驻外团工委建设在企业内部。相反,大多数民营企业是没有建团组织的,而多数民营企业是明文规定不允许建立老乡会等形式的小团体,因此也不支持驻外团工委建设在企业。基于这些原因,采取驻外团工委建设跨企业建设的措施,有效地规避了这个问题。
4、经费谁来出?
广元团市委以奖代补的形式为第一个驻外团工委拨付工作经费一万元,目的是通过第一个驻外团工委的建立,探索驻外团工委工作的长效机制。驻外团工委应具有生命力和造血功能,采取外出务工优秀青年、川籍企业家赞助或主动出资、分摊的形式是可行的,也可在团费收缴方面做出大胆的尝试。
5、阵地哪里设?
努力探索进城阳光少年之家、志愿者服务站和驻外团工委三位一体的格局。驻外团工委办公室可以设在团工委书记的办公场所、居住地(如员工寝室),如驻外办事处办公室、驻外招商局办公室、驻外劳务办公室(如驻宁波劳务办),也可以设在当地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如:驻海盐团工委办公室设在海盐县青少年宫,终身无偿使用)。
6、活动怎么搞?
驻外团工委应建活并举,以关爱为主,心理疏导为重点。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开展一系列外出务工青年心理关爱和扶贫济困活动。如帮扶活动(看望生病的青年、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等)、青川创业快车活动(购买春节往返火车票、接送站)、代办代发第二代身份证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