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见到向炳伟第一面的时候,我很世故的认为,他也许只是陕西伟志集团的一个副总。不善言辞,平和、低调的他,在他的一群员工中,显得毫不起眼。下午2点,简单的见面交待后,带着伟志集团救援车队,我们一路赶往青川关庄镇。这是灾后我第一次进青川。
车上,司机王师傅说,一路从西安过来,全是抗震救灾的车队,入川必经广元,在棋盘关,连片的车队来自全国各地,当过侦察兵,上过越南前线的他感觉“像是在应对规模不小的一场战争。”
出高速,过竹园,再过凉水大桥后,眼前的景象开始让我有些紧张,又有些难受,心里沉甸甸的。路边摆着一辆辆被砸毁的车辆,倒塌的教学楼里,还能看见横七竖八的桌凳、书包,还有鞋子、衣物……。车上所有的人都不再说话。就在这时,路边废墟上,一些晒得黑黑的孩子,站在烈日下,手里举着方便面包装箱拆开后的纸板,上面写着“谢谢你们,叔叔阿姨”,我知道,车上所有陕西人都哭了,而我没有,那一刻,我只能在心里默默感谢身边这些赶来帮助我们的人。后来,当我再见到这群孩子,是在6月1号全市儿童节庆祝会现场,不知道现在,他们被安顿在哪里。
车到关庄,已经是黄昏了,远远看去,关庄场镇,像是战场,在大片大片的废墟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消防、武警、医疗人员在忙碌着。听着身边穿者不同颜色的制服,操着不同口音大声呼叫的救援人员,那一刻,你会忽然发现,大山深处的这个贫瘠的小乡镇,并不仅仅属于青川,也不仅仅属于广元或四川。后来,一位朋友在谈起这次地震时说过,这次灾难,让每一位普通老百姓,有了更具体的“对国家的认同”。的确,国家是个历史的范畴,是个抽象的政治概念,但这场灾难,让每一个亲历过的人,在下一次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会想得更多。
救援车上除了帐篷、矿泉水外,还有8000个早上在西安蒸好的馒头。我和在镇上指挥的县领导简单沟通后,开始和伟志的12个员工一起搬运物资,分发馒头。当村民们在路边撕开包装,就着矿泉水大口大口啃着馒头时,向炳伟先生已经在远处无人的废墟上,流着泪,双手合十祈祷着。后来我才知道,向炳伟先生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不是副总,而是全国私营企业500强,产业涉及服装、药业、房地产等领域的伟志集团的总裁兼董事长。他在广元利州广场公厕边的帐篷中,呆了13天。
今年,改革开放正好30年,30年,造就了多少私营业主,造就了多少私有财富,而现实,又像是经过设计,30年后的今天,一场灾难,也是一场考验,考验那些财富转眼化为乌有的富豪们的心理承受力,考验那些腰缠万贯的企业家们的社会良知。灾难面前,人与自然的较量,难分高下,今天的废墟上,明天还会再造新城,但灾难面前,人与人的比较,却分明而真切,内心的善与恶,灵魂的美与丑,在灾难来临的瞬间,也许一目了然。
深夜,车队继续在崎岖的山崖边前行,我在想,我很清贫,但如果在巨富中死去,绝对是种耻辱,我并不高尚,但此刻决不会冷漠,更不会后退。
这一天,是5月16号,在此后的13天里,这群陕西人,冒着一次次余震,先后进出青川七、八次,捐赠物资50余万元。
青川的山路,崎岖,漫长,震落到河谷中的山石,被河水一遍遍猛烈的冲击着。
(作者系广元市青少年宫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