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震救灾,青年当先”倡议书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使我们美丽的巴蜀大地满目疮痍,我们曾经生活的美好家园面目全非……
但我们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关心和帮助,我们感受了人间大爱,我们在关心下挺起了不屈的脊梁,我们被浓浓的爱深深地包围着,我们不再孤单和寂寞,我们坚强地活过来了!
我们渴望早日摆脱灾难带来的苦楚,我们渴望早日恢复自己的家园,我们渴望早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一切的一切,除了政府、社会的帮助与支持,都需要我们自己全力以赴,自力更生。
我们青年人,80后,90后,在这次大地震中,让世人刮目相看!我们是有血有肉的炎黄子孙!我们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中国人!我们更是建设美好家园的生力军!
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商重建美丽家园我们青年怎么干。也许我们一点一滴的建议,将召唤起无数支持的声音,并化为团结一心的巨大力量!
我们是震不跨的广元人,我们更是创造人间奇迹的广元人!
(二)好样的,洪战辉!
“把国家给予的还给人民,把人民给予的还给社会,剩下的就是真正的自己!”这是洪战辉在自己博客上写的一句话。
最近和洪战辉联系,得知作为北京2008奥运会火炬手的他拍卖了奥运火炬,筹款成立了洪战辉红心基金会,以资助湖南以及四川地震灾区的贫困学生。洪战辉用实际行动在履行他的诺言。
从洪战辉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在承担对于社会的责任,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80后、90后的年轻人,在人们的眼中显得太自我、太缺乏责任感了。5·12大地震,却让全社会看到了我们80后的另外一面。但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现在如何将这份责任心、爱心化作持久的行动。特别是我们现在的一些大学生,他们就面临这样的问题。他们在经历应试教育、高考以后,紧绷的弦松懈了,对学习放松了,对他人好像漠不关心,对身上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好像也无从感知。其实这不能完全怪他们,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也是受应试教育所累,他们以前被管得太死、学得太累、考得太苦,他们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空间,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与特长。他们也不想在大学荒度自己的美好青春,也不想让人指责在浪费生命,更不想让人觉得他们是垮掉的一代!大学生们需要调整和适应,但是要尽快调整过来,不能牺牲时间了,时间是耗费不起的。从洪战辉的身上,我们大学生们应看到,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要用实际行动来履行对于社会和祖国的责任,并且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无怨无悔的志愿者
“无怨无悔”,这是我在苍溪见到的一位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在一年服务期满后离开时讲的感受。
他叫郑元来,浙江温州人,一个整天充满激情的人。在接触的短短的几天时间里,他跟我们聊起了他在苍溪的生活。他去年参加西部计划,来到了革命老区、美丽的苍溪,他在这里有很多新认识的当地的好朋友。他还向我们聊起了抗震救灾的经历,没日没夜地搭建帐篷、搬运救灾物资,累得快趴下,但心里却很高兴。我一直在思考,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西部计划,来到这个人生地不熟的陌生而贫穷的地方。他平静地告诉我,当西部志愿者,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绝没有怀疑他讲的话,因为去年来苍溪的18名志愿者,有5名选择了续签计划。有一位几年前来苍溪的浙江温州志愿者,考上了这里的公务员,在一个很偏远的乡担任副乡长。还有08年新的志愿者,有两位是在读硕士研究生,他们看到大地震后满目疮痍的巴蜀大地时,依然中断学业报名···
这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想想那些大学毕业后,在大城市徘徊而茫然的大学生,就觉得眼前的这些志愿者,是多么的宁静而又富于激情。相对于大城市,在这苍山溪水,多了一份平静,多了一份渴望。这就是一种追求吧,一种无怨无悔的追求,这种追求有连绵不断的青山为证,有蜿蜒流淌的嘉陵江为证。
(四)有这样一位老人
有这样一位老人,彭仕孝,退休教师,原来当过校长,本应该安享晚年的他选择了收养读高中的留守学生,并租了房子建立“留守学生之家”。四年来,彭老师每年大概收养四五十名留守学生,为他们做饭,照顾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不收分文。今年他收养的17个高三学生全部考上大学,而且有的考上国防科大等著名学校。彭老师目前在进一步完善“留守学生之家”,建立了阅览室等,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我在想,彭老师这四年肯定发生了很多的故事。很多孩子虽然远离出去打工的父母,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但是他们肯定在彭老师的“留守学生之家”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爱的力量。我又在想,彭老师这四年是怎么过来的,是什么让他如此坚持,他这是怎样一种情怀呀!细想,这就是真正的教师情怀!“学生的成绩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以至于他在退休后,还在默默地从事天底下最崇高的事业!
过教师节了,能够想象彭老师会收到很多远方学生给他的祝福,他是多么幸福呀!
(作者系湖南商学院分团委书记 挂职苍溪团县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