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没地方洗澡洗衣、吃不惯麻辣的川菜、住帐篷板房……种种困难没有吓倒一个人,他们正用年轻、勇敢去诠释自己的人生
方晓霞今年下半年就要去英国留学了,谁也没有想到她突然改变计划,去了一个叫青川的川北小县。
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的方晓霞大二起就开始准备雅思,今年3月份如愿拿到了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出国护照也办好了。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她临时改变原来的留学计划,而选择成为全国抗震救灾专项行动中的一名志愿者。
像方晓霞这样的志愿者不过是今年众多签约灾区的高校毕业生中的一员。据央视报道,截至8月中旬,全国已有近两万高校毕业生签约到四川、陕西、甘肃等地的地震灾区工作,其中60%来到四川地震重灾区。
青川县活跃着来自浙、辽、川三省76名像方晓霞一样的志愿者。他们或者放弃了已经找好的工作,或者放弃了出国留学,或者暂缓读研……来到地震灾区。
“非常简单,就是觉得我应该去。”方晓霞说,后来在想为什么会来到这里一直没有确切的答案。地震发生后,从电视上看到的那种地震后的悲惨场景深深地震撼了方晓霞。当得到报名通知的消息后,她的第一反映是自己应该去。
“可能就是年轻人的一种意气风发吧,”方晓霞笑着说,就像高中时做广播操的第一句话“时代在召唤”。她说这次是祖国在召唤。在临行前听到《到西部去》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主题歌时,全场沸腾。她觉得当时可能或多或少地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反正祖国需要,自己能做多少事情就做多少。
同样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王威,来这里之前则是放弃一份已经签约的工作。6月7日,王威在网上看到“关于招募应届大学毕业生志愿者到灾区抗震救灾”的消息,想到自己还年轻,就想花一年的时间到灾区出一份力。
而这时的王威刚刚签约了一家化妆品公司,对方开出了包吃包住每月3000元的待遇。而志愿者在灾区每月收入是680元的基本工资,加上边远补贴和政府补贴也还不足1000元。“我去定灾区了!”王威说,学校的团委书记三次问他有没有下定决心,他当时都很坚定的回答。
“我妈当时第一反应是我傻。”王威正式确定去了才告诉父母。作为家中独子,王威当时还是很理解父母的反应,后来在自己的坚持下,父母也同意他出去锻炼一下。
王威到签约公司说明自己要去四川灾区当志愿者,企业表示了理解和支持。王威说老板没有责骂他毁约,反而跟他说这是好事,鼓励他好好干。
“如果不是地震的话,我现在也在原单位工作了。”和王威一样,中国美术学院的应锎也是放弃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年前应锎就在一家国企实习,来灾区前就业协议已经签好了。
“家里人开始挺反对的,”应锎说,她是体检和考察都通过了才通知家人,长辈对她放弃工作来灾区不理解。
初到灾区
道路两边成片的板房、大大小小的帐篷散落在青川县城的每一个角落,那些矗立在大街小巷里地震中幸存下来的楼房都成了危楼,基本上都用白色漆在墙体上写着“拆”字。这是志愿者到达青川县城后见到的最多的建筑。
“心一子被震住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震撼。”见到这些场景,王威说他心里很难受,一种说不出来的难受。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系21岁的楼甍是这批志愿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说自己是这批志愿者中最早住上板房的。生活中最大的困难是入住板房的时候板房周围的配套设施未全部建成,没有厕所和浴室,潮湿的房里唯一的家具就是邻居借给她的一张行军床。
“想着熬一熬就过去了,毕竟还是有地方吃饭睡觉,有水可以用。”楼甍说,晚上看看书,或者给同来的志愿者打打电话。后来各种设施也越来越完善,生活上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方晓霞被分到青川县人大办公室文秘处工作,和同事一起住在用竹子搭起来的临时过渡房里。方晓霞笑着说,这个房子是透风的,和隔壁的房子都是通的。她说,有些志愿者是住帐篷的,有些已经陆续搬进板房了,人大可能是最后搬进板房的,得等把所有百姓安置完。
住的除外,另一大关就是吃的考验。川菜的辣是全国出名的,这对平时许多不吃辣的志愿者来说,生活上面临不小的考验。宁波姑娘方晓霞不吃猪肉,惯吃海鲜,吃了辣椒上火。灾区猪肉多,菜做得特别辣,刚开始方晓霞很不习惯。
“在这边不吃辣不行,”家住青岛的应锎说,刚开始吃饭总是吃到花椒,觉得很难受。不少浙江来的志愿者对四川气候不习惯,又吃不了辣椒,身上长了一些奇怪的小包。应锎说自己适应力还不错,不光没长痘痘,把办公室里桶装的生水当成纯净水喝了一个月,也没什么事。
和其他志愿者一样,应锎对初到灾区遇到的困难表现得十分乐观。“心理上有了准备也就不觉得很困难了”,应锎说,就是下雨的时候特别难过,好像雨下在自己身上一样。还好来前已经做好吃苦的准备,这些困难都是在预想的范围之内。
“洗澡一般都晚上去县政府里面洗,那边有热水,人多的时候还会是冷水。”应锎说,从住处走到能洗澡的政府要20分钟左右,从单位直接过去也要花15分钟。晚上整个街道两边都是无人住的空楼。
不想干等,方晓霞开始自己观察,在附近找到五块钱、七块钱的浴池洗澡。没地方洗衣服,别人告诉她到河里洗。后来她看到浴池边上有个能洗衣服的水管,就经常到那里去洗。周围的人发现了她有困难也会帮助她,加上自己平时多观察,半个月就适应了。
“来之前和很多同学设想过这边会多么艰苦,过来后发现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方晓霞说。王威在自己的“青川日记”里写到:8月5号,我们搬进板房住了,四个人住在20平方米的板房内,比起敏超(同来的志愿者)她们10个人睡在一个板房内要幸福得多了,虽然现在还没有通电,但昨天已经发了一批物资,里面就有应急灯,可以照明。条件是有点苦,但我们苦中作乐。
“还好还好,比我们想象中好得多。”这是志愿者经常说的话,用来相互鼓励。
适应灾区的生活不光是吃住问题,还要适应这里的余震。
王威是青川76个志愿者的班长,被分到了青川县团委工作。他的日常工作除了办公室的事,就是做联系工作,联系班里的志愿者。一旦发生余震,就打电话询问在震中附近工作的志愿者的情况。
不少志愿者用写日记的方式来记录自己在青川的生活,王威到青川后就开始写“青川日记”。7月22日上午9点,王威在办公室整理文件时,又发生了余震。王威日记中说,板房都震得发出声来了,当时心里慌了一下。后来打电话询问志愿者刘双,知道地震局检测此次余震是里氏4.3级,地点是在孔溪乡,孔溪乡离县城比较近,所以震感明显。
晚上9点多又发生了一次更为强烈的余震,持续的时间也更长。王威说,感觉自己已经慢慢习惯了有余震的生活,刚开始担心余震,害怕睡不着觉,后来是一天不发生2到3次余震还真睡不着了。
进入角色
来灾区前,志愿者有过许多不同的设想。方晓霞说,自己在宁波的时候就想,这边的人会不会很急燥?他们会不会有一种不平等感,为什么灾难会降到我们头上?他们会在这边唉声叹气,见到来人就说:“我们有多苦……”
车一刚下高速进入青川境内,接他们来的青川团县委书记第一句话就是:“天然氧吧,你们下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吧。”大家顿时感觉很轻松。
“在这边看到的更多是笑脸,大家该做什么就做什么,非常自然。”方晓霞说,曾经想过的这里治安会很乱的情形都没有发生。这个小县城给人的感觉很安静,想到自己要在这里呆一年,心里感到非常踏实。
被分到人大办公室文秘处的时候,方晓霞说自己是很惊讶的。我是数理学院的,实习还当过数学老师,一下子做文秘工作还是没想到。“可能分的时候希望我文理兼修吧,我会把它做好。”方晓霞说,当时他们青川76个志愿者竞选班委,她是党支部书记,76个人不可能每个专业都对口的。方晓霞相信其他人能做,自己也能做。
方晓霞说,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人大的工作人员都住在一起,这种集体生活非常够味。大家一起在两个大圆桌上吃饭,烧开水了,帮你烧一壶,帮他拎一壶,其乐融融。
“在这里心态非常平和,这可能是在宁波要花十年、十五年才能豁然开朗的一种境界,这边你不用多久就可以感受到。”方晓霞说,这种良好的氛围深深地吸引并打动着志愿者。
应锎是环境与艺术系毕业的,被分到青川县城市和规划局,报到完就立即参与到板房建设中去了。一般白天都在工地上,开始是平场地,然后监工、修水沟和铺路。现在板房建设快结束了,所以最近稍微松一点,准备接下来的重建任务。
在推建筑垃圾的时候,很多村民背着篓子出来捡铁、砖块和预制板里的碎钢筋。应锎说,看到这种场面她觉得特别心酸,因为在山下,随时有落石的危险。
“这说明村民精神状况还好,”应锎说,这些人到工地上做工或者捡铁来卖,对他们来说,这是重建家园的希望。但有些原本比较富有的人就不一样了,地震中失去的比较多,应锎感觉他们比较沮丧。“感觉他们高不成低不就的,既放不下架子去做工,又承包不了工程,生活与地震前相比出入较大,想出去赚钱,但是又找不到门路。”
在工地上,经常有人跟应锎攀谈,问她是不是浙江的,然后说想去浙江找事做看她能不能帮忙。“我也只是学生,哪里有那么大的能耐,一般就劝他们。也问他们一些情况,他们就说自己本来是挺有钱的,生活也挺好的,但一地震就跟以前不一样了,本来能买能用得起的,现在也不敢买不敢用了,跟以前的朋友一比心里就不是滋味。”
也会遇到地震中失去亲人的,许多人埋怨是建筑的问题导致亲人去世,让应锎觉得许多事情挺无奈。其实经历了地震的人,人人都需要心理援助。应锎说,在成都的时候志愿者都有相关培训,能说什么和不能说什么都有学习。但对于那些受伤或者失去亲人的人而言,培训也并没有面面俱到,得在生活中慢慢去相处,毕竟平常是看不出来谁需要心理援助的。
方晓霞的工作有一半时间是在办公室,有一半花在外面。前不久,全国人大跟四川省人大要把抗震救灾英雄事迹汇编一本书,她就一起跟着下乡搜集材料。在下乡搜集资料时,遇到很多普通人,让方晓霞特别感动。
她说起遇到的一个村支书的故事。青川的山多,一个村子的人往往是这个山头住一户,那个山头住两户,两户人家中间可能要走一两个小时才能到达。地震发生后,这位村支书没有马上回家去看他生病的母亲和妻子,等到别家各个点全部走遍,看清灾情,该救的都救了以后,才回到自己家里,这个时候他妻子已经死了。
“当时他是很平淡地在讲,但我能发现他那种对不起家人的愧疚。”方晓霞在采访的时候哭了。她说,村支书第一时间跑回家的话,他妻子可能就得救了。而村子山山相隔,他跑遍全村,第二天凌晨才回到家里。
方晓霞说,材料已经整理完了,接下来要花一到两个月编排、修改。
兴趣课堂
“你画的什么楼?”“我画的能抗十二级地震的楼。”一位年轻的志愿者正在给孩子们上课。这是第一堂美术课,老师让学生画他们希望画的东西,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有一个小男孩画了一栋特别复杂的楼,于是有了开头的这段对话。
这是发生在青川县乔庄镇回龙小学“志愿者兴趣课堂”上的一幕。这位年轻的老师就是中国美院大学生志愿者应锎,作为志愿者在青川开始的“兴趣课堂”,她利用电脑教孩子们美术欣赏,让他们学画速写和人物肖像。
经过两个周的准备,8月20日上午“志愿者兴趣学堂开课典礼”在四川青川县乔庄镇回龙小学图书室举行。兴趣课堂每周日开课,教授普通话、美术、摄影、英语等,旨在培养灾区孩子的特长,弥补地震期间耽误的课程,丰富孩子们的科学文化知识。
当地的村民得知消息,纷纷带着自己的孩子过来找这些志愿者。没有黑板,孩子们自带画板,没有课桌,孩子们自带小板凳。方晓霞说,跟校方联系时,校方说是四、五两个年级,每个班只有30人,她们就开了两个班,每班超过50个人。
“如此小年纪就遭受了这样大的地震灾害,他们心中肯定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阴影。”方晓霞说,在工作之余,志愿者充分发挥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的朝气,给孩子们带来点点阳光。
他们每周安排4名教师,轮换上课,学期末“兴趣课堂”还将举办汇报演出,向家长们展示教学成果。
“一年的时间虽然不长,希望能够有一两件比较有意义的事情。孩子们长大了还能记得有这么几个老师出现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还是非常有意义的。”方晓霞在“兴趣课堂”担任英语老师,她是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对教育学比较了解。她说,不一定说课本上的知识能学到多少,这种轻松的氛围,这种快乐成长的环境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志愿者都是第一次当老师。尽管不是讲课本上的内容,志愿者还是非常认真地备课。“我们不是这些学生的第一个老师,但是这些学生是我们的第一批学生。”方晓霞说。
虽然才来灾区一个多月,志愿者收获很多。方晓霞说,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对这种不可预计的灾难,心里会更加坦然一点。应锎则告诉记者,以后工作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浮躁,做事会更踏实,更认真,并会去尊重每一个人。她认为,这一年下来自己学的或许不在专业领域,而是怎么做人。
“相信这一年的艰苦生活将会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最为难忘的一段经历!”王威在日记中写道。
(作者系《百姓》杂志记者)
地址:广元市利州区新民街232号四楼电话:0839-3265167
COPYRIGHT 2016 共青团广元市委 ALLRIGHT RESERVED蜀ICP备11015180号-1技术支持:程友科技